•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青海高校

我校被命名为全国第四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我校民族团结进步校园创建工作综述

时间:2016年12月03日 信息来源:不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 字体 :  大  中  小 】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紧紧围绕“两个共同”主题,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青海省委“三区”战略要求,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校园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近日,国家民委经各地推荐、专家评审和结果复审等程序,最终公布了187个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我校被评为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一、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创建工作长效机制

    一是深化思想认识。学校党委始终把创建工作作为一项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工程,作为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引领各民族同心同向同行、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的重大政治任务,从顶层设计、工作机制等方面系统规划、立体推进、全面覆盖。二是建立长效机制。学校强化创建工作“一把手”工程,形成了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领导小组专门抓,职能部门具体抓,师生员工合力抓的工作格局,建立了组织领导、宣传教育、目标考核、协调配合、激励保障等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三是深化创建内容。学校将创建工作纳入全局工作中统筹规划,坚持把创建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普法宣传教育、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以活动为载体,以工作为抓手,立足校内,辐射校外,丰富创建内容,巩固创建成果。

    二、注重“三进”工作,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根基

    一是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民族理论与政策》列为全校公共必修课,所有一年级学生安排36个学时系统学习民族理论与政策,注重从价值观层面加强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教育,从根本上构建民族团结的价值认同,形成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二是构建板块化教育模式。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分为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教育、省情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人生规划教育、民族节日文化教育等模块,每个模块由2—3个专题讲座、1—2次实地参观、2—3部相关影视资料片组成,并辅之以竞赛、演出等特殊内容。以一、二年级学生为重点,分学期、模块化、渐进式推进。三是加强实践教育。近几年来面向民族地区组织开展顶岗支教、学雷锋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扶贫济困等实践活动,近3万余人次参与到相关实践活动中,以教育引导实践、以实践深化教育,升华了师生的民族感情和团结意识。四是强化科学研究。学校积极发挥国家级“青藏高原民族研究基地”作用,加大藏学、民族学、藏药学等特色学科的研究力度,形成了以青藏高原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保护、生态移民、社会和谐为中心的成果集群,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三、构建嵌入式格局,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一是实行混合编班寝居。学校充分考虑学生民族成份、生源地、学习状况等因素混合编班、混合寝居,形成了各族学生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生动局面。二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从专业设置、教学改革、就业、生活条件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方面,多设置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理工类专业,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同时从服务国家战略角度,培养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方面的博士研究生;在教学改革方面,采取“双语教学”、分级教学、开设特殊人才培养实验班等特殊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水平;在就业创业方面,采取一切手段,强化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训,通过“一对一”帮扶机制,增强民族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充分就业;在解决生活困难方面,积极争取社会资助,设立更多的奖学、助学项目和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在各个校区开设容量与大灶同等的清真食堂。三是构建全员育人机制。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全校795名党政管理和教学科研人员担任全校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兼职辅导员,定期与自己辅导的学生进行集体座谈和个别约谈,给予人文关怀和帮助,及时发现影响民族团结的不稳定因素,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通过努力,学校近年来始终保持和谐稳定,为教育系统乃至全省稳定大局作出了应有贡献。

    四、践行办学宗旨,服务民族地区发展

    一是深化科技服务。近年来,学校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青海经济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积极利用自身人才、学科、研究平台等优势,加强共建合作,注重成果转化,特别是在藏药研究、蕨麻研究推广种植、唐卡艺术传承、光伏电研究推广、民族文化旅游、生态保护、藏毯产业发展等方面有效助推民族地区发展,产生了积极成效。二是助力精准扶贫。学校为定点扶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甘沟乡东山村、静宁村和前进村投入专项帮扶资金,指导农户开展马铃薯、苜蓿种植和牛羊畜棚建设,帮助三个村成立了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动员150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学校加大双语司法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基层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人才培训,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32期,累计培训六州两市4780余人次。三是加强合作共建。学校加强与天津大学等内地高校以及台湾地区高校、国外高校的交流,每年在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开展科学研究、访学进修,学生短期交换培养、团学交流方面努力为少数民族师生创造成才条件。学校先后与玉树州等地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在决策咨询、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以及人才交流培养方面开展合作。在海北州、西宁市城东区等地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践基地,积极推动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创新。

    五、突出文化引领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一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学校将每年的9月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月,举行民族知识图片展、民族书画家进校园、民族歌曲大联唱、民族团结专题讲座、参观学校民族博物馆、民族团结主题班会、升国旗仪式等活动,其中连续七年组织开展的全校性民族知识竞赛成为全国、全省、全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二是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依托民族文化艺术社团,以“我的中国梦”和“民族团结一家亲”为主题,开展包括民俗、节日、服饰、语言文字、饮食等内容的民族文化展示,还通过校园汉、藏、蒙、英多语种广播及电视、校报、校园网、文化走廊、宣传栏、民族团结林等载体和组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三是选树先进典型。在大学生中设立“进德修业之星”,每年从学习、道德、民族团结等角度评选10名优秀学生并予以表彰,目前已有4届34人获得表彰,其中涌现出为内地汉族同胞捐献骨髓的藏族学生窦金锋、蒙古族学生扎西东周等典型。及时挖掘校内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集中表彰和宣传。(宣传部)

上一篇:我校参赛队在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良好成绩
下一篇:省教育厅厅长王绚一行莅临我校检查指导春季开学工作
(作者:佚名 编辑:青海民族大学)
相关新闻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